国际救助儿童会  |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案例故事
案例故事
上一张
1/5
下一张
“希望孩子们一直拥有亮晶晶的眼睛”

2014年,晓宇读小学一年级。作为他的语文老师,在接触之前,卿老师就听说这个孩子有些“不同”:他总是上课看漫画、下座位踢同学、趴地上玩、钻课桌、不听讲… …班上其他同学还抱怨说,“晓宇喜欢用篮球砸泥坑里的污水、总是打我们、不征得同意就抢吃我们的饼干、还乱拿我们的钱… …”。在邀请当地资源中心的专家对晓宇的症状进行了综合评估后,最终印证了卿老师的初步判断,晓宇是个疑似高功能自闭症(属于自闭症的高功能人群)的孩子。

展开更多
折叠内容
“希望孩子们一直拥有亮晶晶的眼睛”

“我们学校有‘残疾证’的孩子就有8个,另外,平均每个班上有5个左右明显有特殊需求的孩子,所以特别需要专业的技术支持。在接受救助儿童会全纳教育培训之前,老师们只能凭经多给予关爱,但如何有效地从深层次解决问题,老师们束手无策,甚至会出现对这些有异常行为的孩子们‘受不了’的情况”。谈及过去,成都某小学语文教师卿华眉头紧锁。


从2013年起,救助儿童会在成都开展针对教师的全纳教育培训项目。“第一次参加培训就懵了, 新颖高效的参与式培训以外,‘筛查、评估、转介’,‘资源老师、资源教室、资源中心’,以及‘干预反应模型、正向行为支持、通用教学设计、个别化教育计划’,从教20年从来没有被这么多全新的概念冲击过”,卿老师回忆着第一次参加培训时的情形。随着对全纳教育认知的逐渐提升,卿老师开始在更多学生身上进行实践,晓宇就是其中的一位。


展开更多
折叠内容
“希望孩子们一直拥有亮晶晶的眼睛”

从此,无论是课上还是课间,卿老师会专门观察晓宇的行为,或用手机拍摄,或用图表跟踪记录,确定行为发生的时间,频率和后果。经过多次观察和分析,卿老师发现了这些问题行为产生的共同因素,那就是自我管理能力的缺乏和交流表达障碍。


展开更多
折叠内容
“希望孩子们一直拥有亮晶晶的眼睛”

为减少诱发问题行为产生的因素,卿老师协调学校后勤填补泥坑,让雨天地上不再积水;并时刻提醒同学们保管好自己的物品,并用文字卡片这种更温和的方式对晓宇的问题行为进行提醒,减少对他的刺激。当得知晓宇喜欢毛绒玩具,卿老师就将毛绒玩具作为正面回应晓宇良好行为的奖励。此外,卿老师经常鼓励晓宇参加社团活动,培养规则意识和沟通能力,以及通过图画和文字等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要的习惯… …


回想起每一次细致地观察记录、不厌其烦地和家长沟通、从分析行为背后原因到制定行为干预计划、再到实施反馈,卿老师有很多感慨。她说:“在普通学校存在很多像晓宇这样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孩子。他们有情绪、行为问题,有些有学习障碍,有些有社交沟通障碍。作为老师,我们不仅需要爱心,更需要方法。不仅是晓宇,班上其他几个特殊孩子也通过这种行为干预方法, 身上大部分的问题行为都得到了明显改善。你看,晓宇现在很少攻击同学,基本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有一次还主动帮助老师发作业本,同学们也更包容和接纳他了。其实,与这些‘不同’孩子的相处,对于班上其他同学来讲也是一种更丰富的资源,无形中教导着他们懂爱心和更坚强”。


展开更多
折叠内容
“希望孩子们一直拥有亮晶晶的眼睛”

谈及对未来的期望,卿老师说:“希望全纳教育的理念能够在全社会得到更普遍地推广,让残障孩子有机会与普通孩子在一起读书。孩子们之间本没有歧视,带来歧视的,只会是成人。我希望家长、所有教师以及整个社会都可以给这些有着特殊需求的孩子们更多理解和耐心。同时,我希望能够将更多所学融入课堂,让自己的学生以及更多的孩子们,不再是上完一年级,眼睛里就没有了亮光,希望孩子们一直拥有亮晶晶的眼睛。”


展开更多
折叠内容
了解更多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