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纳(融合)教育座谈会召开 发布随班就读抽样调查报告

(2017年3月2日,北京)今天,由救助儿童会和全国心智障碍者家长组织联盟联合主办的“ 2017全纳(融合)教育座谈会”在京召开,就“提升全纳(融合)教育专业能力,更好保障所有儿童受教育权利”话题进行讨论。会议邀请了多名专家学者及特殊儿童家长代表出席。

会上发布了《随班就读师资状况和家长需求抽样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抽样调查报告”)和《全纳(融合)教育形式分析及政策倡导趋势研究报告》,抽样调查报告由全国心智障碍者家长组织联盟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等科研机构,在北京、广州等七地开展完成。

全纳(融合)教育实施阻力大, 27%随班就读残障儿童家长表示有被要求退学经历

根据2015年教育部教育公报的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底,在入学率方面,在普通小学、初中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就读的在校残障学生23.96万人,占特殊教育招生总数和在校生总数的54.2%。该数据在发达国家已经达到90%以上。我国全纳(融合)教育发展道路还很漫长。

针对于这一现状,救助儿童会和全国心智障碍者家长组织联盟共同发起了“全纳(融合)教育公益项目”。根据《随班就读师资状况和家长需求抽样调查报告》发现,师资配备不足是目前开展全纳(融合)教育的核心阻力,报告显示“曾经就读普通学校残障学生家长中,有27%表示有被要求退学的经历”。与此同时,调研结果表明,77%的教师正在或曾经为特殊需要学生授课,然而60%却从未接受特殊教育培训,不足30%只接受过零星的特殊教育培训。

推动落实新版《残疾人教育条例》,合理配置资源,改善师资状况是核心

2017年2月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公布了修订后的《残疾人教育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的整体思路之一即为立足实际情况,推进融合教育,在统筹规划、合理配置特殊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完善残障人入学安排。就此,全国心智障碍者家长组织联盟提出《关于提升全纳(融合)教育的专业能力及建设支持体系的建议稿》(以下简称“建议稿”),希望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建议稿指出,应加强师资培养,提升所有教师融合和教育的专业能力,并从教师职前、在职以及学科发展高级研究人才培养几个角度提出具体措施。包括改革提升师范院系所有师范生的课程体系,以及在教师资格证书考试中纳入相关融合教育的知识内容。同时,应做好目前在职普通教师有关全纳(融合)教育的继续教育工作,要求普通幼儿园、小学、中学的所有在职普通教师接受全纳(融合)教育培训每年不少于一定学时。

全纳(融合)教育是一个跨学科的教育支持体系,需要整合资源,建立多元支持

会上,全国心智障碍者家长组织联盟理事长戴榕提出:”很多人认为,全纳(融合)教育仅仅是为了让特殊孩子有机会和普通孩子一起学习,仅仅他们是受益者,其实不然。全纳(融合)教育是建立校园内的支持系统,提升教育品质以保障特殊需要学生以及所有学生能够在一起都获得优质的教育。这样的学习环境,特殊孩子能够获得支持,完成他们自己的学习目标。而对于普通孩子,因为身边有这样的小伙伴,会天然的学会什么是平等、多元、接纳的理念,而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具备的核心品质。”

救助儿童会全纳(融合)教育项目经理王星星补充提到:“全纳(融合)教育是一个跨学科的专业,真正的落实需要多学科专业人员的参与,以此促进不同学科人员之间的合作,这样最终能促进所有教师的专业能力以及整体教育支持系统的完善。”

该建议稿还建议应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合作的方式整合社会组织资源,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专业作用,为普通学校开展全纳(融合)教育提供技术支持,协助普通学校建立全纳(融合)教育多学科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