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救助儿童会  |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用心祈祷,一路走好!

      “通知志愿者来参加活动时,她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诉他们活动地址,该坐几路车,该准备些什么。”

      “为了能为项目争取更多的资源,她不停地跑体育局、教育局等部门,不知吃了多少闭门羹,受了多少白眼,可她就是从来不放弃。”

      “我所认识的李晓华一直是一个全身心投入而完全不计回报的人,永远都是那么热情。”

      “李晓华无私的奉献、对孩子的爱和节俭的优秀品质都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与她工作的主动性,身体条件等各个方面相比,都让我们自己感到惭愧。” ……

alt      

       8月5日下午,救助儿童会昆明办公室会议室里气氛沉重而肃穆,近40名来自云南司法项目办的工作人员、志愿者、合作单位及救助儿童会员工怀着悲痛的心情共同悼念刚刚离去的司法项目核心志愿者李晓华。

        52岁的李晓华在8月1日晚突遇车祸,送到医院时已昏迷不醒、丧失意识。经过医院抢救后,她仍然只能在重症监护室里靠药物维持生理呼吸,并于3天后也就是8月4日晚最终离去。原本计划在5日下午举行的祈祷会临时更改为追思会。

        2004年5月母亲节这天,在电影公司从事宣传工作的她偶然参加了昆明《春城晚报》举办的“母爱行动”,第一次走进了未管所,了解触法未成年人的状况。在未管所的所见所闻让她的心被深深地触动了,“这些孩子太需要帮助了,”她告诉自己,很希望能为这个特殊群体做点事。

        随后,通过《春城晚报》了解到盘龙区未成年人司法试点项目开展的正是针对触法未成年人这个群体开展工作时,她立刻取得了与项目的联系,以志愿者的身份加入到项目工作中。

        此后的5年,特别在2004年年底正式退休后,她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志愿者的工作中。她和未管所就项目工作的发展开始了积极的联络,与未管所学员建立了联系,通过书信鼓励他们,听取他们对在未管所开展活动的意见,并和所里的管教人员一起研究商议活动方案;她与昆明的几所大学积极联系,协助项目建立起大学生志愿者网络;她关心志愿者,把这些与自己儿子年龄相仿的大学生们当做自己的孩子,手把手地带着他们一起做调研,开展活动;她积极与民办学校、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进行联系,促成了项目在学校开展犯罪预防的工作。

        一位云南农业大学的志愿者回忆说,“去未管所的路非常不好走,一路晕车的李晓华老师到未管所后已经劳累不堪了。我们都劝她在旁边休息,具体的工作我们去做。但是她说,我们是第一次到未管所,她一定要亲自带我们熟悉情况并教我如何在未管所开展活动,就这样,李老师在身体状况非常不舒服的情况下一点一滴地亲自教我们怎样。后来,我们对监所工作熟悉了一些后,她还是每次都坚持要和我们一起去开展活动。”

        为了了解触法未成年人的思想和生活状况,李晓华还先后多次邀请刑释人员到家中做客,以诚相待,和他们聊天谈心,甚至提供各种信息帮他们找工作、贷款等。正是基于对她的信任,一些服刑人员才同意接受媒体的采访,并协助项目完成了关于“刑释人员回归社会”的调查。

        她还发挥自己以前搞宣传工作的优势,先后联系了省内十多家媒体对大学生志愿者、儿童活动中心活动、监所等方面的工作进行报道;李晓华还联系作家为项目写宣传剧本,拍摄成小短剧在昆明市公交车上滚动播出。可以说,她的努力为为司法项目在未成年人监所这个特殊领域开展工作并与相关部门建立信任关系、保持良好沟通和合作立下汗马功劳!

       此外,她还联系一些清洗公司和家政协会到未管所招工,并联系和组织省劳动就业所为35名即将出狱人员进行创业培训。她积极协调志愿者工作,促成了高校志愿者在儿童活动中心和民办学校开展持续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并协助民办学校组织开展了校内禁毒展览、讲座和电影教育等活动数十次。

       她对待别人总是热情关心,可对自己却“抠”得厉害。在为项目工作奔波时,她能坐公交车绝不会坐出租车,总是挑最便宜的盒饭,每次外出办事需要留宿时总是选择最便宜的小旅馆,她总说,“能省就省,救助儿童会的经费也是从捐资人那里一分一分筹到的,不容易,我们不能浪费,我们要对得起这些捐资人啊!”

        2006年,李晓华做了一次大的肿瘤切除手术,手术后医生叮嘱她一定要好好休息,不能劳累。然后手术后没几天,她又开始为项目工作忙碌起来,联系大学生、联系未管所,并忍受着伤口未痊愈带来的阵痛坚持参加项目办的每周例会。

        追思会上,司法项目项目办主任张月如说,“李晓华只是项目的一名志愿者,但是她的行为和品质远远超过了很多人,在对待工作的认真和负责态度上,她甚至比很多国家干部都做得好。”项目办顾问周树廉说,“

        李晓华是一位真诚的社会志愿者,她不为索取,只是为未成年人保护事业全身心地投入和奉献。她在实际工作中不计较个人得失,对工作不讲条件,不计报酬的多少。” 李晓华曾经说过,“每当(在项目工作上)完成一件事情,我心里的快乐无以言表,让我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有价值的。”正是心存奉献的精神和“为孩子们做点什么”的朴素愿望,李晓华始终坚持着,并用自己的行为鼓励着所有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努力再努力,挑战再挑战。

附:一封来自未管所的来信

李老师:

       您好!

       提笔给您去信,不知该说些什么才好。还是先祝您身体健康、事事如意吧。

       10月3日那天通过和您交谈后,我深深知道您是好人,因为在交谈中,发现您对身为服刑人员的我非但没有歧视,反而更显一种亲和,甚至让我感受到一种久违的真情,作为一名曾危害过社会的罪人,我们被许多人看不起,所有我们也产因无法与社会沟通而倍感孤独,也因此而缺乏自信,不敢正视现实与未来。 但是,您用一种亲人、朋友般的关心改变了我曾一度不敢相信的社会,让我感受到了社会的谅解和一种难得的温暖,您一句句满是鼓励的话语更让我充满信心面对未来。说实话,十年前我背叛和脱离了社会,十年后当我就要刑释新生回归社会,我是有太多的担心,因为现在我需要背负许多我应尽而多年来一直未尽的责任,所以怕自己做不到,毕竟我要面对的太多,而自己懂的太少。

         前些天,给母亲打电话,在通话中她不止一次提到您,谢谢您给我母亲带去的安慰,同时我也能深深感受到母亲、您以及社会对我的期望。我想我也会沿着这份希望向未来走去。剩下一段日子我想我会好好利用的,因为不管有多少帮助还是要自己必须努力,您请放心,多年的改造生活已告诉我今后的路该怎样走。 好了,就此停笔吧。

        祝顺心!如意!

学生:小凯

2005年10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