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救助儿童会  |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陶德历险记》在京发布—— 卡通漫画首次走进《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
”暨“未成年人法制教育与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专家座谈会在北京举行。

来自全国人大内司委工青妇室、最高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厅、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华东政法大学、天津市社会科学院等多位专家,以及《中国青年报》、《法制日报》等媒体参加了当日的活动。

《陶德历险记》讲述了一个离家出走的十四岁初中男生“陶德”的梦境历险。结合其“历险”中的种种经历和遇到的问题,穿插介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主要内容,并探讨了少年儿童如何运用法律来应对生活中的烦恼和危险,保护自己的权利。

该书由救助儿童会和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共同编写,法律出版社出版,目标读者是10岁至15岁年龄段(即小学高年级至初中)的少年儿童,旨在通过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儿童中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宣传和普及工作。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卡通漫画出版物。

经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于2007年6月1日正式生效,将“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正式写入了法律文件,确立了中国对儿童权利的法律保护,并明确规定了保护儿童权利的责任主体。 然而,在中国,对《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解读大部分是从成人视角出发的,缺乏从儿童视角的理解。作为权利的拥有者,只有儿童了解法律,明确自己享有的权利,才会有维权的意识及诉求。

2008年年底,救助儿童会与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就开始探索如何从儿童的视角编写一部关于《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读物。

2009年2月,两家机构共同举办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你我同行”活动。来自新疆、西藏、四川和云南等省的儿童代表们将他们了解到的发生在家庭、学校、社区和在儿童司法保护过程中的真实案例,以及身边小伙伴对于《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难点和重点的理解等信息,与专家进行了分享和讨论。这些案例和信息后来成为编写儿童友好版本《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灵感和理想素材。这些直接来源于儿童的素材,后经过编写组专家的讨论、修改,最终以卡通漫画书的形式表现出来。《陶德历险记》与全国中小学生见面啦。

“《陶德历险记》从创意到制作,都是从儿童权利的视角出发,源于儿童亲身的经历,从法律赋予儿童的权利说起,并通过卡通漫画这种儿童易懂喜读的方式表现出来,是从儿童参与的视角与儿童一起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积极探索。”救助儿童会政策与传播主任李萍谈到,孩子们对法律的理解,跟成年人是有不同的,可是儿童的视角非常值得成年人学习和思考。

全程参与此书策划创作的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党组书记、秘书长操学诚认为,法制教育要创新理念和方法,拉近与少年儿童的距离,融入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中,吸引未成年人参与。

在当日举行的专题座谈会上,围绕少年儿童的普法教育和青少年犯罪问题,专家各抒己见,展开热烈讨论。“法官妈妈”尚秀云说,有些孩子由于法治观念单薄走上犯罪道路非常可惜,由此说明在未成年人中开展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华东政法大学副教授姚建龙发言指出,未成年人在法制教育体系中应从被动的受教育者转化为主动的学习者,成人社会有责任为各个年龄段的未成年人提供适合于其感受法治精神、法治魅力的载体,才能发挥法制教育在未成年人犯罪防控中的应有作用。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未成年人法制教育不但要符合未成年人的身心、发育特点,也要高度重视流行文化的作用和影响,通过加强对未成年人流行文化的研究,运用网络、多媒体、卡通动漫等未成年人中的流行文化载体和手段开展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工作,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实现法制教育方式由被动灌输向主动参与、内容由枯燥乏味向喜闻乐见转变,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 发布会现场与会人员合影
  • 封面